暑期期間,帶著兩個孩子出了遠門。在出行前還是有一些擔心,二寶的年齡正是好奇心爆棚且活潑好動的階段,這次是他第一次坐高鐵動車,如果不好管控一直吵鬧怎么辦?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在家里我就做了“攻略”,對他進行各種心理輔導和暗示,對高鐵的禮儀進行點滴潛移默化的教育,設計“乘車游戲”強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禮儀,尋找新聞案例(幼兒園也讓他們看新聞),告誡乘車時不按要求坐好導致的意外安全危險……
最后的效果很好,他很好地克制了自己的情緒,在有異動時只要被提醒,馬上就會冷靜下來。他的好奇心主要是用耐心為他化解,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,需要千奇百怪的答案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車上有幾個孩子吵鬧得厲害,他奇怪為什么他們可以吵鬧而他不能。我一方面尋找合適的理由為幾個孩子“辯解”,另一個方面也指出這種行為也是不對的,但因為前面所述的理由,我們要對他們有一種同情和包容。
這一路下來,我感覺孩子得到了成長,但卻并不敢肯定這樣做是對是錯,是好是壞,因為我的做法,其實一直在要求他迎合成年人的世界,遵守成年人的規(guī)矩,學習成年人的“禮儀”,注意成年人的情緒。
我不知道這樣對孩子是否公平。
我個人長期研究孩子的教育和行為心理,越是研究,越是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的思維世界非常豐富,他們的思維相對于成年人來說,幾乎是另一個世界。
換個說法,孩子其實是從陌生世界過來的客人,他們初來乍到、懵懵懂懂,用各種方式接觸這個世界、了解這個世界、學習這個世界的一切,才能最終長大,融入這個世界,成為這個世界的主人。
這就是人的“成長簡史”。真正明白了這個“成長簡史”,才會真正去關心、理解孩子的思維世界,對他們的言行有更好的包容。
近來,所謂“熊孩子”在高鐵上吵鬧的新聞特別多。一位年輕人就發(fā)了一段與孩子家長沖突的視頻,他認為“列車員都提醒了幾次還這樣”,完全是父母的問題,而對面家長卻只會叫孩子“噓,小聲點!”那位家長也很無奈,只能說:“你有了孩子就明白了!”好吧,一個視頻又引起了一輪關于乘車規(guī)范的討論。
其實,這件事的核心還是在于雙方(包括家長)不懂那位“客人”所致。高鐵上吵鬧的孩子很煩,但一個年齡段有一個年齡段的特征,有的孩子更是顯得特別好動,不是提醒和管教可以奏效,高鐵上有孩子鬧騰誰都煩心,但還是要堅持寬容是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第一道德。全然用成年人的“教養(yǎng)和道德”來苛責孩子的吵鬧,其實是對孩子的道德綁架。
大多數幾歲的孩子都會比較愛動,比較好奇話多。有很多時候,甚至是用動和說話來掩飾自己的不安和其他情緒。因此,那個家長說話雖然簡單,但確實很多時候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時,真沒辦法安撫,不能苛求所有家長都熟知并能運用相關專業(yè)知識,不能指望每個父母都是教育問題、心理問題專家。
在公共空間里,作為這個世界的“客人”,孩子才是最應該被包容的那個,而不是孩子處處要順著成人的心情,天性好動愛說話成了罪過、成了“沒教養(yǎng)”,并連累父母都成了“熊家長”,還要背上年輕人不愿生育的罪責。當然,還是要主動教授孩子在公共場所的禮儀,就像我?guī)∨笥炎哞F前做的那樣,更不是要為家長不管不顧孩子找借口。
對這些另一個世界來的孩子,我們成年人作為“主人”,給“客人”多一點寬容吧!